绥德红色故事3分钟(红色故事3分钟左右)

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梓音》

方毅同志我的姥姥叫冯书兰,今年91岁了。解放战争时期,曾经跟着红军们南征北站,是一名随军护士。今天就跟随我姥姥一起聊聊她家的红色故事。这个故事要先从姥姥的父亲和母亲说起。姥姥的父亲名叫冯国英,母亲叫王数华,是盱眙县半塔合作社马厂乡一个小村子的村民。当时方毅和妻子殷森担任盱眙抗日根据地的行政领导工作,方毅全面负责路东联防办事处的工作

我的姥姥叫冯书兰,今年91岁了。解放战争时期,曾经跟着红军们南征北站,是一名随军护士。今天就跟随我姥姥一起聊聊她家的红色故事。

这个故事要先从姥姥的父亲和母亲说起。姥姥的父亲名叫冯国英,母亲叫王数华,是盱眙县半塔合作社马厂乡一个小村子的村民。当时方毅和妻子殷森担任盱眙抗日根据地的行政领导工作,方毅全面负责路东联防办事处的工作,他忠于职守,从来不敢稍许懈怠,甚至连妻子怀孕也无暇关照,有时竟“三过其门而不入”。

在殷森即将分娩之际,半塔中心区委通过半塔合作社在许港织布厂里为殷森腾出一间房子安家。1943年1月22日,方毅和殷森的第一个孩子就在这里平安地降生了。但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艰苦环境中,怎样抚养这个孩子,确实是非常棘手的难题。经过最终商定,决定把孩子寄托在一户当地群众家中抚养,这户人家就是姥姥的父母冯国英和王树华。

冯国英时任当地民兵小队长,王树华是乡妇抗会会长,家里还有约五十岁的婆母和九岁的女儿,这个九岁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姥姥冯书兰。孩子出生后第六天,朔风呼啸,大雪飞扬,王树华夫妇冒着大雪,趁着外面行人稀少,一大早就来到织布厂殷森的住处,略作寒暄后,迅速把孩子襁褓包裹好,放在丈夫冯国英的大棉袄衣襟里,腰里扎上一条布带,沿着山间小路抱回家。当时,殷森和方毅连孩子的名字都还没来得及想好,还是王树华夫妇替孩子起名“来成”,寓意孩子出生在来安,平安成长。后来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姥姥的父母到庄前、庄后讨奶水,还把逃荒来的有奶水的妇女留下,供她饭吃,让她给孩子喂奶。有一年夏天,孩子得了病。殷森去看他,只见王树华夫妇俩,一个给孩子摇扇子,一个舀西瓜水,一勺一勺地喂……见到这动人的场景,殷森噙着眼泪,对年幼的孩子说:“你长大了,要记住啊,要记住啊……”

就这样,我的姥姥家和方毅副总理一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后来我的姥姥遇到了我的姥爷孔庆山同志,再后来大约1945年,姥姥和姥爷跟随方毅同志来到济南,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方毅同志担任山东省委副主席,姥爷担任省政府车队队长。方毅同志离开济南之后,姥爷留在了济南,后来担任了山东省汽车修配厂书记兼厂长。

1984年,方毅同志来到济南,来慰问昔日的老乡,我的老姥姥王树华同志,当时我的老姥姥也在泉城路街道担任革命工作,任书记。

这就是我姥姥家的红色故事,与方毅副总理一家的革命情谊!

绥德红色故事3分钟(红色故事3分钟左右)

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梓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r789.cn/2808.html